關於最近台灣掀起的跑步功率計的風潮,個人是樂見其成。就我理解,心率表呀, Dynamic Pod, 心率計等等,企圖就是在搜集各式各樣的數據,幫助跑者可以更客觀地分析訓練成效,然後提供一個可以跟隨的訓練策略、乃至於比賽策略。
不過心率會因為各種影響而起伏,例如旅行的舟車勞頓、生病、或是最顯而易見的:緊張。常常比賽還沒開始,心率就直接超過 E, 那是要配個毛膩?
功率計則比較客觀,因為它排除了主觀體感上的波動,而只在乎你實際上「輸出」了多少。所以在一切條件完美的情況下,你的「輸出」應該是可以被測量 (用於訓練),也應該是可以被預測的 (用於比賽)。
兩種工具對於不同層級的跑者而言都有幫助,只要你願意好好使用並且誠實面對結果就好。不過也不要期待它們是完美的, Every race is so different. 你練得再科學,比賽配速得再仔細,遇到 2018 年波士頓這種風雪交加的爛天氣,還是沒有人能告訴你該怎麼跑。
最後回到我個人的訓練模式,其實說簡單也很簡單。我暫時沒有功率計,所以不好評論。GPS 錶是 Garmin 235, 腕式心率天氣一冷 (小於攝氏10度) 就秀斗,所以我對它的信任度跟政治人物差不多,看數字就像看民調。
不過,我會非常非常誠實地紀錄下每一次的訓練狀態。包含訓練前飲食、是不是沒睡好、當天的天候、配速到哪一組時當下的體感、到完成後的感覺、隔天的恢復等等 - 沒有制式的內容 (有個 template 也不錯),但會把任何我覺得有參考價值的東西都放進去。
對應的結果,就是我會在 workout 前把先前紀錄拿出來看。那我就知道課表要怎樣開是合理,然後在什麼天候下、距離上一次 workout 是幾天、有沒有吃早飯等等條件下,「應該」要跑出怎麼樣的水平。在經歷過類似的課表幾次之後,比較跟前一個月的內容、甚至是四個月前的週期,就能夠很清楚看到進步跟退步的情形。
這些東西當然都很主觀,但我個人覺得,主觀感覺在訓練和比賽之中,重要性也不亞於客觀數據。即使心率再低、功率再穩,有時候跑不到就是跑不到,心沒有放棄,身體也不會跟隨。我剛開始體感也很爛,但是可以花時間工夫精神訓練,不練當然不會進步。絕對體感不比絕對音感,天才沒有這麼多啦。
好了,說完了。希望不要有人誤會我說功率跟心率不重要,Jay 式訓練就是體感至上,那就罰你重看十遍,訂閱加分享。
以下分享三張我平時訓練的截圖,其實有點害羞,因為本來就是寫給我自己看的。But whatever....(軟體是 runningahead, 一個非常老派的網站,沒有很好用,不過免費。沒有要推廣,自己隨便用甚麼都行)